close


音樂的歷史?我不要長長的一串,請給我時期的名稱加一點點說明和著名音樂家。麻煩了,謝謝。




  • 2005-06-27 18:10:13 補充


    音樂歷史!

    音樂歷史!

    歷史!

    歷史!

    歷史!

    歷史!

    歷史!

    歷史!!








er">


相信許多對於古典音樂不熟的朋友,他們印象中的古典音樂即是貝多芬"登登登登"命運交響曲,或是莫札特的弦樂小夜曲k525(5-25-252572想像一下吧),沒錯,這是古典音樂,不過這只是數百年所流傳下來的名曲之一二;也許他們會認為古典音樂是高貴、嚴肅、神聖而高不可攀的。事實上並非如此,其實古典音樂與我們很接近,周圍常常可以接觸到古典音樂,只是大家沒有去認識,沒去注意而已,在電影配樂、電視廣告配樂、餐館、咖啡廳裡....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,常常會有這些優美的旋律出現。



要談古典音樂史,就是要談西方的古典音樂幾百年下來的發展,一般最常見到區分為「巴洛克時期」、「古典樂派時期」、「浪漫樂派時期」以及「現代樂派時期」四個時期,但是再往前推算其實還有「文藝復興時期」以及文藝復興之前的「中世紀」等時期。在這些時期的劃分,是根據音樂形式上的重要發展所區分,每個時期的分界年無法明顯的區別。



中世紀 (The Middle Age):西元500年∼1450年



大概從基督教音樂興起到文藝復興之前將近千年的發展。



人類文明幾千年下來,人們創作音樂,卻都沒有紀錄下來,西元六百年左右,教皇葛利果一世(Pope Gregory I)創造了一套音階的紀錄方式,將各地教會音樂加以整理彙編及改編,這便是著名的葛利果聖歌。當然了,早期的記載方式還不能完全記下旋律,之後有了「紐姆樂譜」(Neumes)的記譜方式,到了十世紀左右,四線譜的發明使得音樂的高低可以記錄下來。到了十二世紀又發明了紀錄音長短的符號,也是成為現在所用五線譜的基礎。



在1990年代,由一群西班牙修道院的弟兄們演唱這些流傳下來的葛利果聖歌,錄製成唱片,竟然還可以登上唱片銷售排行版的,不知道偉大的教皇葛利果一世會有什麼想法?這些音樂除了教化人民,心靈上得到歸宿,還可以賺大錢呢!!



除了教會的音樂,在世俗音樂中出現的旅行藝人、在法國的遊唱詩人以及德國的愛情歌手,將音樂更大眾化。



文藝復興時期 (The Renaissance):西元1450年∼1600年(如其名,要復興古代的文名之意)



十五、十六世紀的歐洲,出現了傑出的科學家、藝術家以及文學家(有哥白尼、伽利略、達文西、米開朗基羅、但丁、莎士比亞等人),造就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偉大,這也是歐洲近代文明奠定基礎的一個重要時期。



在這一個時期的音樂的發展才將要開始,所以不必復興。在這一個時期的成就,主要有複音音樂的盛行以及樂譜印刷術的發明。所以也有人將文藝復興時期稱作「複音音樂時代」。



在這個年代出現的作曲家包含杜飛、奧凱根以及歐不列赫等音樂家他們確立了古典對位法的作曲技巧。有蒙台威爾第(Claudio Monteverdi 1567∼1643),在歌劇史上最早、最重要的大師、第一部歌劇由作曲家佩利(J. Peri 1561∼1633)所創作的歌劇《達芬妮》於1598年誕生。



巴洛克時期 (The Baroque Era):西元1600年∼1750年



「巴洛克」(Baroque)這個字是從葡萄牙文來的,原來的意思是「不規則」、「怪異」的珍珠,在藝術上表示誇張的、異常的以及華麗的。這也是因為近代藝術史學者,相較於古典樂派時期的審美標準,回顧自十七世紀以來,一百多年的藝術發展,他們覺得在這一個巴洛克時期的藝術作品,相當奇異、華麗。



在這個年代數字低音廣泛的被應用;歌劇在義大利的出現與發展,樂器的發展也是相當重要,古鋼琴的發明,小提琴、大提琴的改進(在十六世紀末開始,義大利北方的克里蒙納出現製琴的阿瑪堤家族,到十七、八世紀的瓜內里、史特拉第瓦利家族),協奏曲形式的發展。



這一個年代大家或許比較熟悉,在這個年代有在法國活躍的歌劇創作家盧利(J.B. de Lully 1632∼1687)、現在還是很流行的 Canon in D 這首曲子的創作者帕海貝爾(J. Pachelbel 1653∼1706),發揮英國音樂特色的浦賽爾(H.Purcell 1659∼1695)、創作四季小提琴協奏曲的紅髮神父─維瓦第(Antonio Vivaldi 1678∼1741)、不可忽略的泰雷曼(G.P. Telemenn 1681∼1767)、音樂之父-巴赫(J.S. Bach 1685∼1750 )、創作神劇《彌撒亞》的韓德爾(George Frederic Handel 1685∼1759)、大鍵琴名家史卡拉第(Domenico Scarlatti 1685∼1757)、出賣自己靈魂給魔鬼的塔替尼(Giuseppe Tartini 1692∼1770)、德國歌劇改革家葛路克(C.W. Gluck 1714∼1787)....



在台灣,因為一部韓國電影,而將帕海貝爾的卡農帶動流行了起來,不知道要高興還是....

古典樂派時期(The Classic Era):西元1750年∼1820年



古典樂派時期是西洋音樂史上,最短的一個時期,從巴洛克的巴赫、韓德爾年代一過,便進入了古典樂派時期。相較於巴洛克時期的華麗且樂風複雜,古典樂派顯的比較「高尚」、「典雅」了許多。



在這一個時期最重要的是奏鳴曲式的確立及發揚光大,不管是獨奏奏鳴曲、交響曲、室內樂及協奏曲等,目前我們最常聆賞的樂曲形式,都是依循奏鳴曲式來創作的。樂句層次緩急的變化如漸強與漸弱的表現,是從古典樂派時期確立的。古典樂派一直到後來的浪漫樂派,還是繼續沿用這一個曲式。鋼琴漸漸取代大鍵琴的地位。由原本以教會為中心的音樂,轉變為以貴族為中心。歐洲音樂重鎮也從義大利轉移到德國以及奧地利。



在這個時期的音樂家包含創作一百多首交響曲的交響曲之父─海頓(Franz Joseph Haydn 1732∼1809)、謠傳謀害莫札特的薩里耶利、音樂神童─莫札特(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∼1791)、偉大的樂聖─貝多芬(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∼1827)....



貝多芬可謂是音樂史上具有關鍵性的地位,強烈的革命精神,深深影響到後世的音樂家。貝多芬他是介於古典樂派與浪漫樂派之間的橋樑,他不僅將古典樂派推展到高峰,並為轉向浪漫樂派奠定基礎,開創新的局面,直到今日,仍是整個西方音樂體系的主流。



浪漫樂派時期 (The Romantic Era):西元1820年∼1910年



在十八世紀末,發生法國大革命,震撼了整個歐洲,中產階級抬頭,貴族、教會組織的沒落,自由、平等、博愛的提倡,改變了社會、改變了文化,浪漫主義成為新的一股潮流,在這不到一百年的期間,音樂人才備出,創作出更多樣式的曲風。



浪漫時期樂派的音樂家改變了舊有的形式與規則,為了能更加表現他們的情感。浪漫樂派有幾個特點:標題音樂的確立、交響詩的開創、國民樂派興起、再加上樂器更加精良(1830年代,由貝姆改良管樂器),管弦樂編制一步步擴編,造就這一個璀璨的浪漫樂派。

在這個年代的作曲家音樂家太多了,有:

小提琴鬼才─帕格尼尼(Nicolo Paganini 1782∼1840)、

德國浪漫歌劇作曲家─韋伯(Carl Maria von Weber 1786∼1826)、

歌曲之王─舒伯特(Franz Schubert 1797∼1828)、

義大利歌劇家─羅西尼(Gioachino Antonio Rossini 1792∼1868)、

推展標題音樂的法國作曲家─白遼士(Hector Berlioz 1803∼1869)、

最幸福的音樂家─孟德爾頌(Felix Mendelssohn1809∼1847)、

鋼琴詩人─蕭邦(Fryderyk Chopin 1810∼1849)、

夫唱婦隨音樂家庭─舒曼(Robert Schumann 1810∼1856)以及克拉拉(Clara Wieck Schumann)、

開創交響詩的李斯特(Ferencz Liszt 1811∼1886)、

開創樂劇的華格納(Richard Wagner 1813∼1883)、

義大利歌劇巨匠─威爾第(Giuseppe Verdi 1813∼1901)、

強烈西班牙風的作曲家─拉羅(Edouard-Victor-Antoine Lalo 1823∼1892)、

上帝的作曲家─布魯克納(Anton Bruckner 1824∼1896)、

德國的第三B─布拉姆斯(Johannes Brahms 1833∼1897)、

布魯赫(Max Bruch 1838∼1920)、

創作出最賺人眼淚的歌劇作曲家─普契尼(Giacomo Puccini 1858∼1924)、

巨大主義者─馬勒(Gustav Mahler 1860∼1911)、

拉赫曼尼諾夫(Sergei Rachmaninov 1873∼1943)

以及浪漫樂派的最後─理查˙史特勞斯(Richard Strauss 1864∼1949)。



在這近一百年中,有眾多家的作品產生,演變到今天讓您有買不完的CD。



浪漫樂派樂派裡的國民樂派



在十九世紀末民族主義興起,歐洲各國的民族意識抬頭,音樂家的創作也有所改變,從原本以德奧風格的創作模式,漸漸由各國家如法國、俄羅斯、波蘭、匈牙利、波希米亞與西班牙等等,民族的傳統中走出燦爛獨特的風格。



法國有近代法國音樂之父的法朗克(Franck 1822∼1890),將動物帶入音樂廳的聖桑(Camille Saint-Saens 1835∼1921),佛瑞(Gabriel Faure 1845∼1924)。

波西米亞有史麥塔納(Bedrich Smetana 1824∼1884)寫出他的祖國河山─莫爾道河以及德佛札克(Antonin Dvorak 1841∼1904)創造的新世界。

在挪威有創作皮爾金組曲的作曲家葛利格(Edvard Grieg 1843∼1907)。

在芬蘭有西貝流士(Jean Sibelius 1865∼1957)寫出歌頌芬蘭的芬蘭頌。

俄國當由更有以葛令卡(Mikhail Glinka 1804∼1857)為中心以及之後的五人小組,成員還包含巴拉其瑞夫(Milii Balakirev 1837∼1910)、庫伊、包羅定(Alexander Borodin 1833∼1887)、穆索斯基(Modest Mussorgsky)以及林姆斯基˙高沙可夫(Nikolay Rimsky-Korsakov)、可用悲創來形容一生的柴可夫斯基(Pyotr Tchaikovsky)。

英國有威風凜凜的愛爾加(Edward Elgar)、戴流士(Frederick Delius)以及佛漢˙威廉斯(Vaughan Williams)。

西班牙有阿爾班尼士(Isaac Albeniz)、法雅(Manuel de Falla)。

匈牙利的巴爾托克(Bela Bartok 1881∼1945)。



各民族的傳統民謠音樂以各種形式融入這些作曲家的創作中重奏、協奏曲交響曲、甚至於歌劇。由於國民樂派興起,讓這個時期的音樂更加多姿多彩。



現代樂派 (The Modern Era):西元1910年∼現代



在浪漫樂派過後,已經邁入二十世紀,在西方音樂又有新的突破,大膽創新,更強烈的個人色彩,聲調與合聲的改變,這新的樂派年代充滿的多樣化音樂風格。



現代樂派中的印象樂派

二十世紀初的法國,當時印象派畫風盛行,作曲家德布西(Claude Debussy 1862∼1918)在法國樂界開拓了一股新潮流,以他為首的印象樂派,創造出充滿夢幻,朦朧的氣氛。之後還有拉威爾(Maurice Ravel 1875∼1937)這位管絃樂的魔術師。



音樂家創作的風格,還有延續浪漫樂派,甚至於古典、巴洛克樂派的曲風,正所謂第二維也納學派。作曲家荀白克(1874∼1951)發表了十二音列系統的新理論,無調性的音樂產生,將表現主義帶給樂界新的感受,傳統的調性觀念和大小調音階體系完全被打破。還有作曲家柯吉(John Cage 1912∼1992)的隨機音樂、不確定性音樂、偶發事件、圖形樂譜...也破壞了傳統的音樂概念以及作品概念。



「二十世紀的現代音樂或許是音樂史上最『混亂』的年代」,在這個年代,作曲家在創作理念上往往有極大的差異,作品的呈現也是五花八門。除了德布西、拉威爾、荀白克外,還有美國作曲家包含將爵士帶入古典音樂的蓋希文(George Gershwin 1898∼1937)、創造阿帕拉契之春的柯普蘭(Aaron Copland 1900∼1990)、表現極限音樂的亞當斯(John Adams 1947∼ )。



這只是很粗淺的音樂歷史唷、、

真正要了解得花一翻工夫呢



參考資料
音樂歷史簡單版




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lori82b027 的頭像
    lori82b027

    小人物狂想曲

    lori82b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